基金会推荐——李希晨来稿《一朝受桑梓,终身不负卿》值得一读
2020-06-30 阅读:155976次
致全体桑梓受助生:
现将西安交通大学学生李希晨的来稿《一朝受桑梓,终身不负卿》推荐给同学们。
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手法,紧密结合自己学习工作经历,抒发对桑梓的感恩之情,语言朴实,情真意切。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桑梓的感恩之情已经成为自己进步的动力,并将永远伴随自己成长成才。
感恩是一种精神上的宝藏。希望各位桑梓儿女应当研读此文,领会其精髓。一是用第一人称手法撰写稿件,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二是升华对“桑梓助我成长,我为桑梓增辉”的感悟。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得到桑梓基金会的资助,圆满完成了学业,掌握了步入社会的本领,怎能不用文字尽情抒怀呢?
《桑梓情》第二辑即将出版,希望各位桑梓儿女踊跃撰稿,撰写高质量稿件,力争入选。
一朝受桑梓,终身不负卿
李希晨
我是宝坻一中2015届毕业生,掐指算下高中毕业距离现在已然过去五年,但第一次去母校参加桑梓助学金的发放仪式的情景至今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重返母校,和老同学相约徜徉在悦宁湖畔,一起追忆高中三年的点点滴滴,感叹岁月如梭以及大学以后大家就所情隔山海了。之后聚集在博广厅参加桑梓助学金的发放仪式,有和我一样的应届毕业生,亦有往届生,大家虽年龄不同,却是被一条不平凡的纽带——桑梓联系在了一起。
之前了解过桑梓助学金是李瑞环主席亲手创办来资助家乡学子的,取“桑梓”二字意为对家乡养育之恩的感激,亦是对回报家乡的决心,因此这发放仪式意义非凡,其中的深刻含义相信当时在座的受助者和我都能深刻体会的到。
如此,之后每年的同一时间大家都会回到这熟悉的地方,重温当年的受助仪式,依然是相识或不相识的莘莘学子汇聚一堂,重逢故友,拜谒恩师,结识新朋,而这一切都源自桑梓助学金中的“桑梓情”。
我本科报考的学校是西安交通大学,当时班里甚至整个年级都是只有我一个人报考这个学校,当被旁人问及为何要放弃北京天津等地高校而远走西北去西安求学时,我给出的回答是要趁着年轻多去外面看看,中国地大物博,就更应该用自己的脚步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当然,做出这个选择也就意味着从此家乡就只有夏冬两季,每当拉着行李箱缓缓从停靠在宝坻站的火车走下时,总是不自主地要深吸一口家乡的空气,深望一眼家乡的天空,看到早已在车站等候多时的父母脸上的微笑,那一瞬间才真正觉得回到家真好!这不禁又勾起我对“桑梓”二字的记忆,在学校里多少个日日夜夜,正是这沉重的两个字推动着我在千里之外求学之路上坚定前行,时刻敦促着我莫负“桑梓”的期望,学成归来建设家乡。
在“桑梓”无形地助力下,我在大学本科期间先后获得了富士施乐(深圳)奖学金、法士特齿轮一等奖学金以及SMC二等奖学金,并被评为优秀班干部、优秀学生和优秀毕业生干部。取得的成绩已然成为过去式,但“桑梓”赋予我的不竭的动力依然是我迎接未来诸多挑战的基石。
我在本科毕业后选择了先去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省支教一年,而去支教的初衷也是和当年奔赴西安上学一样,更多地经历一些地方,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我支教所在的施甸县曾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这里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单一,更棘手的是学生的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对未来的规划尚处在迷茫阶段。
因为我被分配在高一年级工作,于是就利用自身年龄与学生相差不大的优势,以朋辈的身份和学生们单一交流,和他们分享自己在大学期间的种种经历,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提升学习动力。除此之外,还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自己之前在高中时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心得,帮助他们弥补基础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建议他们以后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多走出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因为只有那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他们的“桑梓”在自身心中的重量。
而对于我自身来说,经历了近一年的教师生活,平时课堂中的一幕幕总会让我回想起若干年前我和他们一样以高中生的身份走进教室,也让我想起此时同样站在讲台的那些远在家乡的我的老师们,真正走上三尺讲台才会懂得昔年老师的良苦用心,不禁惭愧与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同时看到远在祖国西南边陲依然有着和我当时一样年纪,一样懵懂的中学生在努力学习但却得到不甚公平的教育资源的时候,内心的触动更烈。反省在高校求学时候间歇性的懈怠,惭愧难当。但所谓知耻而后勇,我觉得近一年的支教生涯给我上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一课,也坚定了我在未来三年研究生求学期间严于律己、埋头苦干的决心,不负于桑梓助学金给予我的陪伴。
如今时光荏苒,从最初与桑梓助学金相伴到今已有五年,他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明方向,在我懒散的时候为我唤醒初心。桑梓在我人生的关键五年里助我成长,我所能做的就是凭借自身最大的努力,在最应该奋斗的年纪不负韶华,为桑梓增辉。
以上凝成一句话,即一朝受桑梓,终身不负卿!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