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环助学10年背后的故事
2009-12-29 阅读:78867次
李瑞环10年助148名学生 立遗嘱遗产全捐贫困生
2009年12月23日 08:08凤凰网公益时报
2004年,李瑞环着手在家乡宝坻创办助学基金会,他设法为基金会募集600万元原始基金,亲点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苏庆玉和当年周总理培养的知青楷模侯隽作为理事会负责人,由天津市政府原顾问方放担任基金会名誉会长,还情有独钟给基金会起了“桑梓”这个带有浓浓乡情的名字。
■ 本报记者 陈江宏
据人民网消息,11月21日,李瑞环捐献的油画《北国风光》被拍2700万元,全部捐赠给天津市桑梓助学基金会,以资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2004年,李瑞环创办了旨在对品学兼优的特困大学生实施助学的桑梓助学基金会,亲自为基金会募捐700万元,捐赠稿费110万元。
12月7日,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与口碑研究所网站发布信息称:89.7%的网民对李瑞环捐资助学之举表示敬仰。
两间略显凌乱、局促的办公室,陈旧、老式的办公桌椅,几乎占据了一半空间,除了大门口由李瑞环亲笔题写的基金会牌匾外,这里刻意保持着简朴、低调。
2004年12月11日,天津宝坻桑梓助学基金会正式成立,便一直在天津宝坻教育局这两间办公室里办公。5年来,就是这间小小的办公室,先后资助品学兼优特困大学生264名(其中有在册受助生188名,一次性受助生76名),发放助学金140多万元等公益活动。
因为会电脑、懂艺术、能写作、干过德育和慈善工作,并且不抽烟不喝酒,65岁的原宝坻电大老校长张景源被推选为秘书长,他也是桑梓基金会惟一的专职工作人员。他向《公益时报》记者介绍了关于基金会成立的前前后后。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秘密
“一个伟大的人”,张景源这样评价李瑞环,简单、直白,“他是真干实事的人,当初的引滦工程、修建天津外环,都是实实在在的事,老百姓至今受惠。”
2004年,李瑞环着手在家乡宝坻创办助学基金会,他设法为基金会募集600万元原始基金,亲点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苏庆玉和当年周总理培养的知青楷模侯隽作为理事会负责人,由天津市政府原顾问方放担任基金会名誉会长,还情有独钟给基金会起了“桑梓”这个带有浓浓乡情的名字。
早在基金会成立前,李瑞环就开始了匿名助学,张景源对记者娓娓道来:1996年春天,李瑞环回天津探亲,闲暇时和方放聊天,嘱托方放每年从他的稿费里拿出一部分钱给天津市委教卫工委,捐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当时他提出了两条规定:一是不许外传,二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那一年,方放从由他经手的李瑞环的稿费中拿出5万元,交给天津市委教卫工委。很快把这笔钱分别发放给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的12名学生,全是家庭经济非常困难的贫困生,分别来自于甘肃、湖南等十个省市,天津本地的学生只有一名。
12名学生突然收到一笔助学金,谁给的?是学校,还是教委?他们要求知道真相,学校里的老师们也想知道捐款人是谁。信息反馈上去,李瑞环坚持说:一定要严守秘密,若实在推不过去,就说是“一位老共产党员”。
“一位老共产党员”?天大和南大的师生们猜到了这是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离休老干部,谁也没有想到会是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就这样,10年间,李瑞环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拿出个人所得的全部稿费和奖金53.3万元,资助了天津19所高校来自全国各地的148名贫困大学生。
小鱼钓大鱼的故事
1998年,李瑞环立下遗嘱:逝世后遗留下来的东西要统统资助天津贫困学生。他曾郑重地委托方放把一封遗嘱转交天津市委张立昌同志。信中说:他对天津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身后事要委托天津办理,逝世后遗留下来的东西孩子们都不继承,统统变现资助天津贫困学生。方放当时还曾问过李瑞环:“你才60多岁,身体又非常好,急着立遗嘱干什么?”李瑞环答道:“不少人的遗嘱都是在弥留之际立的,很难真实体现本人的意愿。我现在头脑清醒,天津熟悉我的人也都在位,正好把我的心愿告诉他们,如实记录在案。”
据《天津日报》报道,2001年,李瑞环审阅一本《内参》时看到:广西百色山区中一个13岁女孩喜欢读书,但仅上了几年学,就因父亲早逝、家境贫困,辍学到南宁去做小保姆。他看后心里不好受,让秘书打电话给新华社社长,委托他一定找到那个女孩,要承担她从初中到高中毕业的全部学费,并叮嘱社长一定不能让其他人、包括那位记者在内知道捐款人是谁。
那位记者随后找到了那个女孩,把她领回学校,重新坐进了课堂。孩子的母亲感动得给记者跪下了,记者连忙对她说:“不要谢我,这钱不是我出的。”女孩的故事后来被一家报纸发表出来,一位民营企业家跑进山区找到学校,也想帮助她。校长告诉他说:“您来晚了,北京有个党员把她的学费钱给包了。”那位企业家说,“这种事我也应该做,您这学校里像这样的小孩还有多少?”校长说:“差不多都是。”那位企业家干脆拿出40万元捐给了这所学校。
事后,这消息传到李瑞环那里,这位60多岁的老人听了竟像孩童一样得意地大笑,说:“我用我这条小鱼钓了条大鱼!”
座谈会上吐露真情
2003年,经李瑞环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已有105人,学生们强烈地要求知道“老共产党员”是谁?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方放和教卫工委的同志三番五次劝说,希望他能与学生见面,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鼓励。说得李瑞环动了心思,特别是受助的大学生们写给“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来信,让李瑞环看到孩子们的真诚、可爱,于是就有了2004年10月21日的座谈会。
在那个座谈会上,李瑞环说出了他要助学的原因:“我个人之所以要这样做,因为我本人对上学、教育和人才有一点亲身的、特殊的感受。”他动情地讲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他是天津宝坻区霍各庄镇陈家口村人,弟兄姐妹7人,家境贫穷,但他从小勤奋好学。有一年腊月三十,母亲叫他担两捆柴火去城里卖,然后买油条回家好包饺子过年。他却把卖的钱买了书,惹得母亲气得拿起笤帚就打,十几岁的李瑞环光着脚跑了出去。夜里,母亲找到他,哭着说,读书是好事,可是家里哪有钱给你买书呀?
张景源告诉记者,这件事一直激励着李瑞环,所以他深知渴望读书的人心情的急迫性,“年轻人如果由于经济困难不能上学,这将是他一生的遗憾,无论他一生做什么工作,都对他产生打击和影响。”
李瑞环助学还更深层的意思:在那次座谈会上,他一开始就讲道:我国的市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生活、社会面貌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变化。但社会上也出现一些不良风气,搞形式主义、搞沽名钓誉、搞以权谋私,各种各样的贪污腐败行为让人听了深恶痛绝。每当我看到这样的案子时,总会联想到我们有多少革命前辈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我的心里十分难过,夜不能寐,有时穿着睡衣里里外外地走。我用“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是想使大家知道共产党员绝大多数还是真心实意地想为社会、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和好事。沽名钓誉者有之,贪污腐败者有之,但毕竟是少数。
助学金5年提高17倍
在和学生座谈后,李瑞环表示:见面是好事也是坏事,从此再也不能匿名助学了。于是成立基金会被提上了议程。
2004年12月11日,桑梓助学基金会正式成立,原始基金600万元,使用助学基金的增值部分资助宝坻区内已被重点本科院校录取、勤奋好学、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生活在城乡低保范围,确实无力支付学杂费的特困大学生。每年8月1日,由信用联社按增值4%的比例给基金会拨款,确保暑期按时发放助学金。
2008年,李瑞环又把自己《学哲学 用哲学》和《辩证法随谈》两本书的稿费100万元捐给了桑梓助学基金会。经基金会理事会决定,将他寄来的稿费和亲友捐来的基金共810万元作为永久基金,以7%的利息存入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由政府使用,以保证三年利息助学之资。
但基金会的助学任务在不断加大,2009年暑假,申报大学生已达101人,助学标准也从原来的每年每人2600元提高到3000元。2004年,基金会全年支付助学金3.3万元,到了2009年已达到58.8万元,总额提高到17倍。810万元原始基金增值毕竟有限,基金会急需更多财力支持。得知消息后,李瑞环决定将自己珍藏30年的吴冠中油画《北国风光》捐给基金会。
这次上拍前,李瑞环派儿子专程前往探视吴冠中,并为捐赠这件作品资助慈善事业征求吴老的意见。吴老当场表示对这样的安排非常支持,并感谢李瑞环同志对他的尊重。
精神财富受益终身
经济上资助减轻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负担,但更重要的是李瑞环对贫困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和给予的力量,这才是让学生们受用终生的、一笔最大的财富。
目前正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李德岭同学,曾给李瑞环写了一封信,信中汇报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感恩的心情及努力奋斗的决心。信中说:“今天,11月23日,是西方传统的感恩节,我情不自禁地提笔写信给您,因为我有太多的话想在今天这特殊的日子向您述说,我感谢您对我们的关怀和帮助,您不仅在经济上帮助了我,而且让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生活、学习乃至工作,我现在用‘‘杏林初种春将暖,橘井未开泉已香’来形容自己的现状,我将沿着我所挚爱的医学之路继续走下去。”
曾身患白血病学生高远在给基金会的来信中写到:基金会给我们的何止是经济上的帮助!李爷爷是我的榜样,是我们所有受助大学生的榜样!他对哲学的深刻认识与思考使他能够看轻个人利益,关注民生,关注教育,他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和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如李爷爷的《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中所说:一切困难和问题,都不应成为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的理由,而应成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根据;不应成为心烦气躁、怨天尤人的借口,而应成为磨炼意志、施展才干的机会。
张景源告诉记者,资助贫困大学生是李瑞环一贯心愿,他多次讲过,这件事要尽自己所能一直做下去,直到他身后。
相关内容: